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健康资讯>>

拘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悠久膏方与时尚膏外婆

来源:宋唐词网     2022-10-06 17:02:47阅读:

“已题一帖红消散,又封一合碧云英。凭人寄向江陵去,道路迢迢一月程。”此诗出自白居易《闻微之江陵卧病,以大通中散、碧腴垂云膏寄之,因题四韵》。诗中的“碧云英”,就是题目里的“碧腴垂云膏”。

7.jpg

白居易和元稹(字微之)是唐代著名的诗人,两人相识30余年,来往通信1800多封,互赠诗赋近1000篇,是志同道合的知音,情胜兄弟。所以,当元稹困居荆楚湿热之地,内心郁结、久病不愈之时,白居易千里迢迢寄去了他能找到的最可心的药——碧腴垂云膏,以一副膏方寄予牵念之情。


这些昔日文豪间的情谊往来,让膏方这种中药剂型在历史深处闪烁着文化的光焰。而膏方,则是一种经特殊加工制成的、比较稠厚的膏状内服中药制剂,具有综合调理作用,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,有上千年的历史,在中医典籍《黄帝内经》《金匮要略》中就已经有关于膏方的记载了,但为后代制膏工艺发展奠定基础的,却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所著的《本草经集注》。

6.jpg

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,陶弘景较详细地阐述了制膏的要点。在此基础上,中医膏方在唐宋时期的加工和应用得以发展,《新修本草》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等民间和官方修著的医书中,均有对膏方的记载,而膏方也是从唐宋时期开始,由治疗向滋补强身、养生的方向延伸,且无论滋补还是治疗,都多以内服为主;而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还指出,若膏剂在内服同时可以外敷,则可将制膏的药渣用来外敷病处,以尽药力而不浪费。

5.jpg


明清两代,膏方的应用更为广泛,并从药用延伸到膳食调养,日渐进入人们的平常生活,而且宫廷民间都盛行用膏方补养。这种社会现象通过晚清《张聿青医案》即可管中窥豹,其书中单列的“膏方专卷”,便反映了当时膏方有多么盛行、医家对其有多么重视。

因膏方具备治养结合的功效,适宜人群广泛、药物浓度高、药性稳定、体积小,服用时无需煎煮、口感好、便于携带等特点,盛行千年而不衰,时至今日,更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,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喜爱。

遍览典籍所载的膏方制剂,其效用多以滋补为主,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,或补肝肾,或调脏腑,或养大脑,或养阳气,或补虚损,或延寿命,或防衰老等,以达到补虚扶弱、抗衰延年、纠正亚健康状态、防病治病的功效,且药效滋润,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称为“补品里的奢侈品”。作为滋养佳品,历代经典膏方无不由名家出方,且在用料以及制作工艺上,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。

4.jpg

“膏外婆”系列,是近年盛行于各年龄阶段的、“老少通吃”的膏方圣品。其组方(配方)来源于医圣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所载的百合地黄汤、甘姜苓术,药王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所载的温脾汤,中医“脾胃学说”创始人、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李东垣《兰室秘藏》中所载的圣愈汤,南宋神医陈自明《妇人大全良方》中所载的的温经汤,明代医学家、中医“温补学派”创始人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中所载的金水六君煎、暖肝煎、固阴煎等古代经典名方。

“膏外婆”系列膏方,取法古代圣哲先贤所创经方,并以此为基础,在首都相关中医泰斗、营养学专家,以及著名医药学者等的指导下,精选道地药材,由专业研发团队融合现代科学技术,从选材、配伍、浸泡、煎煮、浓缩、过滤、收膏、灌装,每一道工序均严格把关,匠心熬制而成。


3.jpg

“膏外婆”系列膏方研发团队积40余年专业经验,以古法秘法科学结合,五年磨一剑,出品了药食同源系列的燕窝阿胶百合膏、人参御元膏、人参牡蛎膏此三款养生滋补的膏滋佳品。

2.jpg

由于“膏外婆”系列制品秉承医典、立足古方、融合科学,兼收并蓄,且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改良创新,终于成就了适于现代全年龄段各类人群养生需求的膏方圣品。


1.png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。传承,就必然要创新,就必须拘古不泥古、创新不离宗,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此,膏方的生命力也在于此。“膏外婆”系列膏方,萃取天地精华,颐养健康快乐。在未来,“膏外婆”系列膏方必将以传统文化赋予的力量,以大自然赋予的神韵,为人类的身体健康,谱写更华美的诗篇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